此網頁需要支援 JavaScript 才能正確運行,請先至你的瀏覽器設定中開啟 JavaScript。
湯皇珍堅持自己的公共藝術理念必須建立在空間的活化,真正在生活的路徑與活 動中起作用。這次參與公共藝術設置,改變「牆」的概念,翻轉空間命題是重要動 機。 「對話」的設置,不是川堂盡頭擋住去路的一堵牆,而是被陽光、堂風所穿透、 視覺可穿越的活動雙立面,可以雙面、雙向、雙層觀視;爲什麼會在穿行時被吸引駐 足流連,因為這是一處動易、幻化可以參與改變的空間,一個因為我們使用而引發不 同身心感受的活躍之地。 這是一個學校,透過這個公共裝置,藝術進入學校。對湯皇珍而言,公共藝術不 是一旦設置後永遠不得動彈的「作品」,設置在公共場域更不只是貫徹藝術家本身的 美感意志,公共藝術必須有機,是生活軌跡中的實質催化劑。這個「對話」裝置將從 最基本也最複雜的藝術感知啟動─點、線、面、色、聲音與身體進行持續的對話,發 生在設置這個「對話」裝置的藝術家以及設置後使用這個「對話」裝置的師生。他們 永遠有機會在藝術教育的創性下,不斷與此裝置對話,進行改變,使「對話」成為空 間所以敏感的原因。 聽到「蓬萊國小」,第一個閃進的腦海引領懷古想像的句子是:海上有仙山, 山在虛無飄渺間─「對話」的內在紋理是一則交響曲,屬於藝術元素持續的變動與合 諧,透過人的創性以及環境的互滲得以完成。 使用須知: 兒童使用本設置的安全守則清楚標示如下,請所有老師列為生活安全守則,於上 課中宣導、說明、督促。 此件作品,要小朋友透過美術與音樂課的學習,有計畫的改變裝置,有訓練的表 演,歡迎使用這個活的教具。完全不要小朋友以攀爬、推撞、刮打等的姿勢來接觸這 件作品! 針對此設置於學校的作品,正是教育兒童接觸公共藝術的最好時機。不能看見動 物,就伸手去摸,看見東西,就往上攀爬,錯誤對待「對話」,都會造成作品與人身 安全的危險與損害。小朋友必須根絕以不正確的方式對待公共設置,這是欣賞公共藝 術教育的第一守則! 所有防護欄、網,都更是造成攀爬、越界的主要動機,所以,不厭其煩教導正確 的觀念才是最有效、負責以及充滿創性的防護。
作者 蘇福隆
行政區 大同區
作品地址 哈密街47號
VIEW MORE
作者 李昀珊 (昀珊國際創藝工作室) Yun-Shan (Yun-Shan Creative Studio International)
作者 注設工作室
作品地址 承德路三段336號
作者 李岳庚
作品地址 重慶北路三段、大龍街口
作者 李昀珊
作品地址 昌吉街97號
作者 潘羽祐
作者 無有設計
作品地址 延平北路一段2號
作者 羅貫庭(共同創作:陳信愷、黃瑞騰、黃郁儒、李宗運、莊哲彰、張景城、謝佳芸、楊凱棋、簡思恩、丁蕙涼、黃亦偉、何雨媜、陳韻惟、張怡芬、呂佳樺)
作品地址 承德路二段
作者 黃瑞茂Huang Jui-mao 、 吳鼎武‧瓦歷斯Wu Diing-wuu Walis
作品地址 酒泉街191號
作品地址 重慶北路3段
作品地址 酒泉街
作品地址 敦煌路160之2號
作者 葉蕾蕾Lily Ye
作品地址 重慶北路三段320號
作者 林舜龍
作品地址 承德路二段235號
作者 黃沛瀅
作品地址 承德路2段33號
作者 劉國滄
作品地址 酒泉街235號
作者 顏名宏
作者 胡復金 、 葉懷元 、 胡毓倫
作者 褚瑞基
作品地址 寧夏路53號
作者 黃銘哲
作品地址 長安西路37之1號
作者 黃文慶
作者 徐富騰
作品地址 西寧北路28號
作者 同恩工業有限公司
作者 今豪廣告工程有限公司
作者 林龍如 、 熊宜一
作者 葉怡利
作品地址 承德路三段287號
作者 耕者有其田國際藝術有限公司
作品地址 環河南路與延平北路間台北大橋下
作者 林奎章 、 羅傑設計工作室
作者 湯皇珍
作者 袁廣鳴
作者 林建榮/ 橘園國際藝術策展股份有限公司
作品地址 大龍街51號
作者 簡明輝/ 水岸藝術文化研發有限公司Chien Ming-hui
作者 何炯德
作品地址 承德路二段208 號
作品地址 承德路2段208號
作者 李億勳
作品地址 南京西路18巷及長安西路19巷2弄之間
作者 李明道
作者 許唐瑋
作者 理繼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Rich Art & Culture Co.
作品地址 酒泉街4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