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網頁需要支援 JavaScript 才能正確運行,請先至你的瀏覽器設定中開啟 JavaScript。
【景美心.臺北情】是以「生命的搖籃」、「未來的里程」與「時光的探索」三大主題來呈現景美溪與當地居民之間的關係。三大主題的創作都融合了景美街48號古厝所遺留下來的建築物料。被堆放十三年的古厝建料,孕藏著豐富的故事與時間因子,是架構時光的最佳物件。創作家利用這些物料架構出互動式的公共藝術裝置--「時光的探索」。此作品置放於大門前庭左側,時光機融合了雀榕及樟木樹的景觀,展現出特別的風味。「時光的探索」概念上延伸「生命的搖藍」及「未來的里程」,將蓄水池以童趣、富想像力的思維構造出一部可互動的時光機器。其中融入國小基礎語文教學的標點符號及自然科學教育的造型及圖像,以鮮明、輕鬆的顏色表達畫面,並透過景美國小師生集體參與陶板創作,共同建構出豐富且具童趣思維的作品。「未來的里程」為一木板浮雕影像作品,主要闡述歷史的軸跡能延續未來的形式。表現手法上將景美街18號老建築廢板料,重新裁切、拼組並賦予顏色,同時部分融入景美街憶舊老照片影像。抽象的幾何色彩方塊,展現城市日夜更迭的繁華景象及活潑氣息,呼應文山區生生不息的開創及充滿多元、豐富的繽紛城市影像。「生命的搖藍」以宏觀角度來解釋河流生命的演化,以景美溪意象轉化成時間軌跡,帶動文明的發展。創作上以「土」為元素,及部分融入景美街18號老建築磚瓦土塊料,製作過程中將廢料再轉化為元素融入作品中。畫面,由左至右敘述著一個河流文明的演化,中間淡藍色流動曲線部分更結合景美國小師生集體創作及部分具歷史意義的景美街老照片窯燒影像,表達著景美溪豐富的生命力,及記錄其中發展的過程與探索。「生命的禮讚」構想主軸上延伸鄉土川廊中設置之作品-「生命的搖藍」。作品設置於深具歷史意義的開道碑後方牆面上,以景美區美麗的山水及花草意像構圖,並以景美區生活記錄老照片製成窯燒影像,並構出中間藍色流城區塊,緬懷先民之開道精神。豐富、明亮、輕鬆的鋪陳手法表達對先民的禮讚。
作者 陳宏誠、林育正、張戴欽
行政區 文山區
作品地址 木柵路一段76號
VIEW MORE
作者 簡明輝
作品地址 木柵路四段96-98號
作者 景山健 Kageyama Ken
作品地址 指南路二段64號
作者 黎志文
作者 蔡文祥 / 葛菲雅奇視像空間設計有限公司 Tsai Wen-Hsyang / Grapharch Design Communications
作品地址 羅斯福路六段142巷3號
作者 宋璽德 / 藝譔堂國際策展藝術有限公司 Sung Hsi-te / Agora International Cultural Co., ltd.
作品地址 羅斯福路六段142巷1號
作者 笠原由起子
作品地址 木柵路一段321號
作者 三三創設工作室:蔡燿丞 / 葉之秀
作者 李國嘉
作品地址 116新光路二段30號
作者 李億勳
作品地址 秀明路一段169號
作者 島生棲所 Biofication
作品地址 南港路2段60巷16號
作者 彡苗空間實驗 seed spacelab co.
作品地址 興隆路四段105巷47號
作者 紀人豪
作品地址 木柵路二段2巷12號
作者 夏愛華
作者 涂維政
作品地址 木柵路二段138巷33號
作者 林一中 、 張可昱
作品地址 景文街32號
作者 林俊傑
作品地址 興隆路三段153號
作者 王仁宏
作品地址 景華街150巷21號
作者 陳芍伊
作品地址 興隆路二段88號
作者 黃裕智 、 呂兆宏
作者 潘娉玉
作者 張麗真
作者 林舜龍
作品地址 興隆路一段15號
作者 蔡政維
作者 黃浩德/財團法人台北市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
作品地址 新光路二段30號
作者 黃承令
作品地址 萬芳交流道匯入木柵路四段路口處之兩座槽化...
作者 董振平
作品地址 萬芳交流道匯入木柵路四段右側山壁
作者 陳慧嶠
作品地址 木柵路四段159巷16號
作者 陳銘 、 台北市立動物園同仁義工
作者 陳昌銘
作品地址 興隆路三段304巷145號
作者 曹寶曰
作品地址 新光路2段30號
作者 橘園國際藝術策展股份有限公司 、 許偉斌
作品地址 景後街151號5至10樓
作者 鄭明賢
作品地址 樟新街2號
作者 陳美華
作者 黃國書
作品地址 木柵路3段189號
作者 郭弘坤
作者 武德揚 、 陳璿安
作者 武德揚 、 陳璿安 、 蔡宛倫
作者 吳建福
作者 賴哲祥
作品地址 景福街102號
作者 黃鼎義
作品地址 秀明路二段114號
作者 林一中
作者 陳曉朋
作者 李昀珊
作者 黃耿茂
作品地址 景文街108號
作者 黃兆明
作品地址 木新路3段312號